> 首页 > 欧华新闻

海外华媒陕西采风见闻:走进潼关见证丰富的非遗:黄河老腔

      本报讯: 4月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华夏寻根”2023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在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和陕西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尚小红的带领下走进潼关参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埃及、德国、俄罗斯、菲律宾、瑞典、阿根廷、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7家华文媒体,以及央广总台、新华社、人民网三家涉侨中央媒体参加了本次采访活动,渭南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建军,渭南市侨联副主席岳森等领导、潼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蒋永丽,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燕晓骢等领导等陪同参访。

       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燕晓骢给记者介绍并推荐了潼关的多处非遗珍品。黄河老腔也是其中之一。 

 

 

       潼关黄河老腔主要分布在潼关县秦东镇公庄村,老腔发萌于西汉兴于明末清初,起源于今潼关古城西黄、渭、洛河交汇处的公庄和华阴双泉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人们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潼关黄河老腔与华阴老腔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公庄系封建时代公田庄,清道光22年(1843)称公庄属华阴称公庄里,民国后恢复原名公庄,民国9年(1920)公庄属华阴称公庄里,1921年后公庄、双泉同属潼关管辖,因是屯兵地,故称潼西屯;1943年划界后西崖(双泉)归华阴,公庄归潼关“四知乡”。

 

 

       80年代,潼关老艺人候德娃老腔皮影社,参加渭南地区。曲艺、皮影、线偶、杂技汇演,一出神话剧“八仙过海”荣获创作、表演、伴奏古箱收藏11项奖,后因老人谢世,古箱变卖,戏班解散。

       2000年后在潼关县文化局的支持下,公庄村村委会主任陈孝宽等人,重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老腔艺人,购置乐具、乐器、重新恢复排练,登上舞台使潼关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瑰宝获得新生,并起名“黄河老腔”艺术团。
       2017年潼关黄河老腔被列入渭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热点

合作伙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